專欄連載Column

2024-01-30

第50堂 教練的學習與成長

對高爾夫教練來說,不論哪個年代都有新的課題與挑戰,沒能追得上世界變化的腳步,一下子就會被遠遠拉開。

高爾夫教練教球就跟醫生看診一樣,診斷出問題點,找到方法解決問題。醫生是幫助一個不能正常生活的病人回歸到正常人生活的軌道,教練也是協助有差點的球手淨化到低差點或零差點。如果醫生都需要學習心理訓練課程,教練有什麼理由不要?

如果你只是想成為一個普普的教練,那就算了,但你若是想跟上時代的進步,那這堂課就沒有藉口翹課。高爾夫教練最大的成就是教出一位大物球手,你應該準備到什麼程度才能造就大物球手出現?

70到80年代,臺灣職業球手勇闖日巡、亞巡賽場,只要把球技磨到一個火候,就有機會一較長短。那時候的球具還沒導入科技元素,球場距離比現在短很多,現代型的揮桿也還沒出世,那個年代的高爾夫教練是十年磨出一個在道上成名的冠軍球手,而且都是各懷絕技。

90年代開始,局面改變,科技元素導入球具,球桿是身體的延長線,高爾夫教練不得不學習球具對球手的大小知識。打球技術加上球具認知,讓一昧追求技術本位的高爾夫教練有壓力。

2000年後,南韓球手朴世莉在美國女子公開賽驚人崛起後,體能訓練逐步成為職業球手日常,加上科技強勢導入球具的研發,幫助球手把球打的更遠,於是比賽球場距離變遠了,相較於70、80年代的比賽球場,多出一個三桿、四桿或五桿洞的距離出來。於是,高爾夫教練能不學習以核心為出發的體能訓練嗎?

到了2010年,現代型揮桿全面崛起,顛覆了傳統揮桿的思維,科技、資料分析加持,結果是球手的距離越打越遠,男子職業巡迴賽選手的一號木桿距離超過300碼是基本消費,女子職業球手的發球木桿也直逼280碼,這個時候的高爾夫教練,你能對現代型揮桿與資料分析一無所知嗎?

疫情之後的的戰國時代,各國巡迴賽的獎金數逐步提高,挑戰日巡、歐巡、美巡的難度係數再度升級,因為技術、球具、體能之後,心理訓練也加入實戰舞臺。心理對應比賽強度、瞬間集中力、記憶力都嚴苛考驗選手,這個年代的高爾夫教練,你落隊了嗎?

我經常參訪高爾夫教練的工作坊,發現一個有趣的事,年輕教練儘管欠缺經驗,但學習力旺盛,他們工作坊的墻壁上掛著各式各樣的學習證書,有技術的,有球具的,有體能的,偶爾也看到有心理相關的。不論這些證書有多少含金量,但可以證明他們是在進步的路上。高爾夫教練的兄弟姐妹們,你們的學習拼圖還欠缺哪一塊?

賽場心理學的實踐家

黃承富
台灣運動作家中的ACE。日本東海大學專攻運動致勝心理學。右手玩高爾夫,左手寫棒球。現為完全運動智庫負責人。